華東師范大學檔案館新探索,推動高校檔案工作新發展
智慧的創獲,品性的陶熔,民族與社會的發展”是華東師范大學首任校長、著名教育家孟憲承先生提出的現代大學的理想,這正是華東師大的辦學理念。高校和國家民族社會的發展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高校是國家的文化高地,高校豐富的智力資源、文化資源、人才優勢對國家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檔案工作“存憑、留史、資政、育人”,不僅僅在于收集整理過去的歷史,更可以對現實和未來發揮獨有的作用。
華東師范大學檔案館在常規工作之外,積極拓展工作空間,發揮檔案專業優勢,開發檔案的文化價值,將檔案編研、校史研究、文化宣傳延伸到校外,開啟校地合作,為學校服務、為地方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01與貴州赤水聯合出版檔案編研成果,助力地方城市建設
2018年12月,華東師范大學檔案館和赤水市政協聯合編研出版的《大夏大學與赤水》新書發行座談會在赤水市舉行,華東師大檔案館館長湯濤,赤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蘭,副市長程鰲,以及華東師大大夏書院、赤水市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教育局、史志辦、城鄉規劃局等校地雙方相關17家單位50余人參加,座談會由赤水市政協主席呂平主持。
該書由校地聯合編研出版基于華東師大檔案館從檔案中發現了遠隔千里的校地之間的歷史淵源。華東師大的前身之一大夏大學在抗戰爆發之后向內地遷移,輾轉廬山、貴陽等地,最終于1945年3月在赤水復學。期間,赤水地方各界給予大夏大學熱情贊助,更是將文昌宮大廟讓出,作為大夏大學的校本部,并將國立赤水中學、私立博文中學、縣立女子中學的部分校舍借給大夏大學辦學,直至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大夏大學遷回上海。
抗戰中的大夏光華檔案圖片展
大夏大學在赤水辦學的1年多對校地雙方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大夏大學因為得到了赤水地方各界的的無私幫助,得以延續發展,文脈得以保留,還保護了大批教學物資。另一方面,大夏大學是赤水歷史上唯一一所高校,在赤水傳播了現代知識,開闊了當地人的視野,對赤水地區的教育事業,乃至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即使是在大夏遷回上海以后,其示范作用一直在影響赤水。
早在2016年,華東師大檔案館與赤水市政協就協商著手聯合編研此書,校地在兩年間多次互訪,收集和整理相關檔案文獻,諸多文史專家參與其中,提供了許多建議和珍貴的回憶錄,最終形成了這本反映大夏大學在赤水發展的編研成果,這是檔案館開展校地合作的成果,用豐富的檔案集中反映了大夏大學與赤水的深厚淵源,重續校地之間的特殊聯系。
不僅如此,赤水市第一中學創建于1927年,時名為貴州省第二中學,現為貴州省示范性高中,是赤水市最好的高中。大夏大學校史陳列館就設在赤水一中校史館中。2017年,華東師大檔案館、基礎教育與終生教育處負責人和相關專家在赤水市市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及市教育局等單位領導的陪同下一起考察赤水一中大夏大學校史館建設情況,華東師大專家組一行對校史館的設計規劃、陳設物件等提出了修改意見,在赤水一中90周年校慶之際,校史館開放。這是華東師大和赤水市校地合作中另一個重要成果。
大夏大學西遷的歷史成為華東師大與赤水市的共同記憶,校地雙方的合作更凸顯了檔案文化的現實價值,直接影響了赤水市的城市規劃。大夏大學校本部舊址“文昌宮”被赤水市確定為市級歷史文物,并已納入赤水市最新的城市規劃,赤水市將斥資予以修繕恢復,目前周邊地區的拆遷工作正在進行中。在規劃的過程中,華東師大檔案館提供了大量珍貴檔案,為文昌宮的考證提供了可靠的檔案支持,并為其注入了歷史和文化價值,修復后的舊址將展示大夏大學在赤水辦學的景象,將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之一。
校地合作使歷史再現,讓文化延續,使得華東師大與貴州赤水的聯系更加緊密,并由此開啟了雙方在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文化傳播等方面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02與貴州興義共建檔案研究實踐基地,助力地方文化建設
華東師范大學的前身之一大夏大學成立于1924年,其創始人王伯群先生先后擔任大夏的董事長和第二任校長,他出資購地、籌募學校建設經費、聘請名師,大夏大學辦學27年,王伯群校長直到他去世的1944年,將其生命最后21年的主要精力奉獻給了大夏大學,他是大夏大學發展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華東師大檔案館編輯出版的《王伯群與大夏大學》等成果輯錄了王伯群擔任校長期間的檔案、文獻,集中反映了王伯群的治校理念。為了更深入地研究王伯群,挖掘他的個人歷史以及大夏大學歷史,華東師大檔案館湯濤館長親自主持王伯群研究,并多次到王伯群家鄉興義尋訪,采訪當地的文史專家,收集檔案資料。
另一方面,2008年1月貴州省文物局批復了《王伯群故居勘察報告暨保護維修工程修訂方案》對王伯群故居實施修復保護,同時將故居建設為陳列館,展示王氏家族、王伯群兄弟生平事跡,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當地收集到的文獻和實物資料有限,距離開館條件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得知相關情況后,華東師大檔案館主動與當地政府、王家后人聯系,開展合作。
經過與興義當地的政府部門、文史研究部門、王家后人多年溝通交流,興義市對王伯群作為中國同盟會元老、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驅、政治家、教育家的歷史地位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王伯群與華東師大前身學校大夏大學的特殊淵源,使得對王伯群故居的開發和研究更具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和文化意義。如今,“王家大院”暨“王伯群故居陳列館”已修舊如舊,正式對外開放。2018年“華東師范大學檔案校史研究實踐基地”在王伯群故居陳列館掛牌成立,興義市副市長熊華禹、市委宣傳部部長劉萬啟,華東師大檔案館館長湯濤、基礎教育與終身教育處處長趙健、大夏書院院長沐濤等校地雙方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掛牌儀式,同日,黔西南州常委、興義市委書記許風倫在市政府會見了華東師大考察團一行。雙方就校地在檔案、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長期深入合作進行了充分交流。同年暑假,華東師大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隊到興義市進行了教育文化調研。
這次校地檔案研究實踐合作從知名人物研究切入,開啟了華東師大與貴州興義市的友好合作。
03與浙江平湖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全面深入開展業務交流
華東師大檔案館是組織、協調、管理全校檔案工作的職能部門,是服務師生、校友和社會的檔案信息業務部門,是華東師范大學開展校史研究、展覽和教育的文化機構;同時,設有全國第一所掛靠在高校檔案館的校級檔案學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心,并被華東師范大學認定為圖書情報學專業碩士實踐基地。檔案館在負責日常檔案管理和編研工作之外,還承擔了檔案業務研究和相關專業碩士生的實踐訓練培養,具備了學校人才培養的功能。
浙江省平湖市的首位戰略是接軌上海,在這一戰略規劃之下,平湖市在各方面全面與上海建立合作關系。
2017年6月,華東師大檔案館與浙江省平湖市檔案館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就檔案信息化、資源開發、人才建設、檔案史志編研和文化傳播、宣傳展覽等方面相互合作、取長補短,推進校地合作向更高層次發展。2017年、2018年,校地雙方先后互設“檔案研究實踐基地”,并舉辦了掛牌儀式,旨在開展檔案業務培訓、開展地方文獻史料收集和開展檔案編研與文化傳播工作,推動檔案品牌文化建設。這是校地在檔案業務方面深度合作的嘗試。
檔案工作守住歷史,關懷現實,面向未來。多年來,華東師大檔案館在校地合作方面的成功實踐創新了檔案工作的平臺,為學校檔案校史編研拓展了資源,推進檔案校史編研在廣度、深度和高度都有了新發展;為人才培養提供新途徑,同時更好助力學校發揮服務地方社會文化發展的功能,精準對接地方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