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檔案局副局長付華:檔案科技助推檔案管理現代化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建立了專業研究與群眾研究相結合的檔案科研體制,圍繞著檔案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組織有計劃的科研攻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檔案科技成果。這些科技成果廣泛應用于檔案管理與保護,國家加大了檔案館庫建設投入的力度,建設了一大批符合檔案保管、保護條件的新的檔案館庫,引入了大量的檔案管理與檔案保護設備,提高了檔案管理與保護的現代化水平。
《科技驅動發展——檔案科技助推檔案管理現代化》
作者:國家檔案局 付華 原載于《檔案學通訊》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拉開了中國現代檔案事業建設的序幕。經歷了共和國成立初期的蓬勃發展、“文革”十年的停滯混亂和改革開放以后的欣欣向榮,我國機關檔案工作、企業檔案工作、檔案館工作迅速發展,檔案行政管理、檔案理論研究、檔案科技教育齊頭并進,建立了一個世界上規模最為宏大、體系最為完備的檔案事業體系。
伴隨著中國現代檔案事業的發展,我國檔案科技工作不斷加強,圍繞影響我國檔案事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檔案科技工作者加奮發圖強、努力攻關,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技術成果。這些成果的應用提升了檔案管理水平,促進了檔案管理現代化,為推動我國檔案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檔案科研體系,把專業性與群眾性的檔案科研結合起來,取得了一批又一批的重要檔案科技成果,為檔案事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1.1檔案科研體系逐步建立
1.1.1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檔案科技工作。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檔案事業開拓者們非常重視檔案科研工作。1960年代初,國家檔案局與國家科委、文化部共同下發了《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情報、圖書、檔案資料)》,對檔案保管、保護技術研究做出了規劃。雖然這個文件的一些設想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而沒有全部實現,但其設想對于后來國家檔案局推動全國檔案科技工作的開展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以至于改革開放開始后的第二年國家檔案局就提出了建立專業檔案技術研究機構的設想。改革開放開始后,國家檔案局提出了“調整、整頓、總結、提高”的基本任務,為解決制約完成這個任務的瓶頸問題,國家檔案局推動檔案部門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檔案科學技術研究,并在1988年召開了首次全國檔案科技工作會議,對群眾性檔案科學技術研究工作進行部署。1995年國家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后,國家檔案局提出了“依靠科教振興檔案事業”的方針,并于1998年召開了全國檔案科教工作會議,把這一方針確定為推動我國檔案事業發展的長期戰略思想。
1.1.2專業研究和管理機構不斷建立。國家檔案局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建設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的設想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而沒有實現。1979年,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國家檔案局再次提出設立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并著手進行籌備6年之后,以研究檔案管理和保護中重要問題為主要任務的全國第一個檔案專業研究所——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正式成立,并相繼設立了檔案保護技術、檔案管理現代化、檔案標準化、檔案科技情報等4個研究室,“成為在檔案保護與修復、計算機應用、縮微復制、檔案專業標準、檔案科技信息等方面具有較強實力的綜合性檔案科研機構?!边@個研究所除了進行檔案科技研究還代行國家檔案局全國檔案科技宏觀管理的職能,并負責對全國檔案科技工作進行統籌和指導。1988年國家檔案局綜合科教司設立科技處,這種體制才被改變。1993年國家檔案局與中央檔案館合并,其下設置技術部,專門負責全國檔案科技工作的宏觀管理。在國家檔案局成立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之后,遼寧、黑龍江、四川、江西、江蘇、吉林等6個省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也相繼成立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在此后的幾十年間,沒有設立專業檔案研究機構的省級和地市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也陸續設立了負責檔案科技工作的專門機構。例如,河南省檔案局成立了檔案保護技術中心,負責全省檔案科學技術研究管理與檔案科研成果的鑒定、評審及推廣,全省18個省轄市中有17個市明確了負責檔案科研工作的科室,設有專人負責全市的檔案科研管理工作。上海市檔案局成立了檔案科技研究中心,廣東、遼寧、河南、云南、甘肅、新疆等省、自治區檔案局成立了檔案科技專家委員會或建立了專家庫。這些機構負責組織本地方的群眾性檔案科技研究工作,并與專業研究機構相配合,形成了我國專業研究與群眾性研究相結合檔案科研體制。
1.1.3檔案科技管理工作不斷強化。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制定、修訂了《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管理辦法》《國家檔案局優秀科技成果獎勵辦法》,對年度科技研究重點選題進行指引,對項目的申報、評審、驗收、推廣等做出具體規定。各地方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也做出了類似的規定。如北京市檔案局制定了《北京市檔案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管理辦法》《北京市檔案科研項目評審工作管理辦法》《北京市檔案科學技術優秀成果評審獎勵辦法》等,上海市檔案局制定了《上海市檔案科技研究項目管理辦法》《上海市檔案科技研究成果鑒定(評審)辦法》《上海市檔案科技研究成果管理辦法》等。這些規定和辦法的實施使得檔案科技工作在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組織下有計劃地進行,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制度優勢,提高了檔案科技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1.2檔案科技工作覆蓋面不斷擴大
1.2.1參與檔案科研工作的單位越來越多。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申報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的主要是東部地區的檔案局館和高等院校,中西部地區檔案部門申報的數量相對較少。2010年以前,承擔國家檔案局科技計劃項目有一定數量的資金資助。2010年以后,由于國家取消了科技“三項費用”,國家檔案局的科技計劃項目不再有經費支持。即使面臨這樣的情況,各地從事檔案科研工作的熱情仍然不減。 一些地方,尤其是中西部的一些地方,申報國家檔案局的科技項目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幾乎每年都有一個省份實現科技立項的零的突破,各企業事業單位申報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種情況使得最近幾年向國家檔案局申請科技項目立項的數量也不斷創下新高?!熬盼濉睍r期(1996-2000年)列入國家檔案局科技計劃項目有151項(其中1998年未開展立項工作),“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時期分別立項222個、199個和457個?!笆濉睍r期過去了3年,3年時間所立項目達到了276項。已立項的數量只是申請數量的35%左右。
1.2.2科研主題覆蓋面越來越廣。
以“十二五”時期國家檔案局科技計劃項目為例這一時期各地申報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累計達到976項,經評審有457個項目列入了國家檔案局科技計劃項目。在這些項目中,檔案保護類項目有67項,軟科學類項目有115項,現代技術應用類項目275項。這些項目研究的主題圍繞著“三個體系”建設,涉及了檔案信息化、檔案收集、檔案保管、檔案利用以及檔案安全等檔案工作的各個方面。
1.3檔案科技成果不斷豐富
近些年,檔案部門取得的檔案科技成果的數量不斷增多。其概貌可以通過獲得國家檔案局獎勵項目的數量反映出來。國家檔案局從1987年開始進行優秀檔案科技成果獎勵的評選工作。從1987年到2018年,國家檔案局共進行了32次評審,總共有927項成果受到不同程度的獎勵其中特等獎5項,一等獎49項,二等獎220項,三等獎有475項。
1.4檔案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標準化是現代化的基礎,沒有標準化就沒有現代化。
1982年,國家檔案局制訂了檔案管理標準方案,成立了全國檔案工作標準化領導小組。1986年,在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設立標準化研究室,兼作全國檔案工作標準化領導小組辦公室。1988年,國家檔案局綜合科教司設立了法規標準化處,承擔全國檔案工作標準化的行政管理工作。1991年,國家檔案局成立了全國檔案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通過了《全國檔案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章程》,完成了我國檔案標準化工作的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從1985年第一項檔案工作行業標準《檔案著錄規則》制訂到2018年檔案工作行業標準《建設項目檔案管理規范》發布,全國檔案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共召開了26次年會,組織、制訂幾十項檔案工作行業標準和行業標準。日前,歸口國家檔案局管理的行業標準6項、行業標準70項、指導性技術文件1項。
此外,國家檔案局參與制訂了由建設部發布的《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檔案館建設標準》等。這些標準基本涵蓋了檔案的收集整理、編目檢索、保管保護以及檔案信息化等各個方面,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檔案標準體系,為檔案管理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2 檔案科技成果廣泛應用于檔案管理,檔案管理設備、用品和服務的來源日益多樣,檔案管理現代化的水平不斷提高
2.1檔案科技成果廣泛應用于檔案管理應用是科研之魂。為擴大檔案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力度,國家檔案局科技計劃項目結項時,都要把應用推廣作為結項評審的必要條件之一。
“十二五”以來國家檔案局每年召開一次優秀成果推廣會議,選擇10項左右的成果進行重點推廣。同時,編輯出版介紹檔案科技成果的文集,在雜志、網站上開辟專欄,對重要檔案科技成果進行推廣。檔案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提高了檔案管理現代化的水平。以檔案信息化為例,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檔案信息化只是少部分專業人士的事情,絕大多數檔案工作者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從“九五”時期開始,檔案部門愈加關注檔案信息化工作,加強了相關項目的研究。至2018年,列入國家檔案局科技計劃的項目共有1305個,與信息化有關的項目有746項,占項目總數的57%,這些項目涉及檔案管理系統、電子文件元數據、電子文件有效性保證、電子檔案管理平臺建設、資源共享、安全保障等各個方面。這些研究厘清了人們的認識,辨清了現實中的問題,清晰了信息化的方向。對于檔案信息化的一些重要問題,一步一步地接近最終解決方案。在20年以前,絕大多數檔案工作者對于數字檔案館還十分陌生,它有怎樣的架構,什么功能,如何運作,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從“十五”開始,越來越多的檔案科技人員專注于數字檔案館建設問題的研究,“十五”期間國家檔案局科技計劃項目中有關數字檔案館的項目有7個,“十一五”期間有17個,“十二五”期間有26個。數字檔案館問題研究的熱度一年比一年高。這些研究涉及檔案管理系統的建構、數字檔案資源建設、數字檔案管理、數字檔案安全以及數字檔案館建設的標準等。雖然有些項目由于當時的條件,其結論還很膚淺,有些項目有一定的重復性,但不可不否認的是,正是由于這些研究,給我們提供了許多認識數字檔案館本質的坐標,引導我們對數字檔案館從一個認識走向另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正是由于有了這些研究,國家檔案局才能制定出《數字檔案館建設指南》,并在后來又發布《數字檔案館系統測試辦法》?,F在,再提到數字檔案館,無論在哪個地方都可以找到幾個人能夠娓娓道來、侃侃而談。不斷進行的研究不斷地提高著人們對檔案信息化問題的認識,極大地提高了檔案管理現代化的水平。
2.2社會力量越來越多地參與檔案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事業建立后,很少有社會力量直接參與檔案管理。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1992年以后,社會力量開始直接介入檔案事務。有的建立了檔案事務所,幫助沒有專業力量的單位收集和整理檔案;有的建設了檔案庫房,以商業模式運作,幫助沒有能力或意愿保存檔案的單位代存檔案;有的組建專業化的隊伍,承擔檔案部門自己無法完成的一些業務,如檔案數字化、檔案整理編目等;有的提供檔案咨詢服務,為檔案部門的一些業務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等。 國家對社會力量參與檔案管理持支持與鼓勵態度。中辦、國辦2014年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指出:“規范并支持檔案中介機構、專業機構參與檔案事務;支持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依法設立檔案事業發展基金?!?/p>
近年來,介入檔案管理事務的社會力量有不斷加強的趨勢。如中國檔案學會評選的定點企業中,2014年有檔案包裝材料與產品類、檔案保護設備與產品類、檔案數字化加工服務和檔案寄存托管類的定點企業總計有36家,2016年這四類定點企業達到了62家,這些企業提供的服務幾乎涉及檔案工作的各個方面。 社會力量直接介人到檔案工作中來,壯大了檔案部門的力量,提高了檔案工作的效率,完成了檔案部門依靠自己的力量多年想要完成而未完成的任務。
2.3檔案管理設備日益多樣化、現代化
在過去的40年里,電子文件越來越多地成為檔案管理的對象。相應地使得檔案部門除了管理紙質檔案的設備,還越來越多地增加了管理電子檔案的設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無論是哪一種設備,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世紀八九十年代,檔案館中管理檔案的設備主要是縮微攝影機、復印機、空調機、去濕機以及檔案柜架等。1987年,全國有2488個國家綜合檔案館。這些檔案館共有縮微攝影機160臺,復印機1097臺。雖然也有些檔案館配備了計算機,但其數量極其有限,僅有計算機126臺,平均20個檔案館不到1臺。不但數量少,而且用途單一,基本用于制作獨立存在的檔案目錄數據庫,并對目錄進行檢索。檔案存儲設備中,密集架大多是手動的,并且只是在條件好的一些地方才能列裝。
如今,檔案部門能夠使用的檔案管理設備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好。日前,縮微已經不再是檔案部門管理檔案的主要方法,但是在2017年,全國3333個國家綜合檔案館中仍然有縮微攝影機379臺,有沖洗機、拷貝機、閱讀器、閱讀復印機492臺。檔案館中有復印機35158臺,是1987年的32倍信息化設備的增長更是驚人。這一年共有微機53972臺,是1987年的428倍此外,國家綜合檔案館中還有服務器5607個,以及大量無法統計的數字檔案管理系統。
檔案密集架已經在各層級、各種類型的檔案館中普及,沒有安裝檔案密集架的檔案館只是極少數。不但如此,密集架的種類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但有手動密集架,而且還有電動密集架,在些條件好的地方安裝了大量的智能型密集架?,F代化設備在檔案部門普遍使用,改變了檔案工作的方式方法,把檔案人員從落后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了檔案工作的效率,使檔案管理更加科學,檔案安全更有保障,檔案管理現代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3 新保護技術大量應用,新檔案館庫大量建成,新保護設備大量引入,檔案保護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3.1新的保護技術大量應用檔案保護技術是檔案科技研究的重點。國家檔案局科技計劃項目中,每年都有若干個項目以檔案保護為主題。1996-2018年,國家檔案局科技計劃項目共有1270個,其中檔案保護類的項目有232個,占18.3%,獲得國家檔案局不同等級獎勵的項目有753個,其中檔案保護類的項目有108個這些獲獎項目涉及的主題包括檔案裝具、檔案搶救、蟲霉防治、檔案去酸、檔案載體保護、庫房環境控制、檔案消防等。許多成果解決了檔案部門長期關注但卻未能解決的重要問題。
例如在檔案脫酸方面,“七五”時期檔案部門就開始研究紙張抗酸化技術,相繼研制出二乙基鋅氣相去酸技術、甲基碳酸鎂液相去酸技術,并且也研制成功不含任何酸性物質的中性書寫用紙和包裝用紙板,為紙質檔案材料從根本上消除和杜絕內部有害因素提供了堅強的技術保障和物質保障。最近幾年,檔案部門繼續進行紙質檔案脫酸技術研究,并取得成果。如山東省檔案局等單位研發了天然脫酸去酸方法等。使用這些技術的成本大大低于國外同類技術的成本。
在檔案保護技術方面,陜西省檔案局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李玉虎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研制成功了褪色藍墨水字跡恢復技術,并在擴散褪色圓珠筆復寫紙字跡、彩色照片等褪變檔案的恢復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他研究成功的電影膠片修復技術,取得了多項國內和國外專利,應用于許多重要革命歷史檔案的搶救,取得了重要成果。汶川地震后,國家檔案局技術部組織團隊對國家重點檔案搶救修復科學化管理策略進行研究,系統總結了國內重點檔案搶救修復工作的經驗,制定了檔案搶救修復工作流程,起草了檔案搶救修復工作操作指南和系列標準,形成了系統化的國家重點檔案搶救修復策略,填補了我國關于國家重點檔案搶救修復宏觀管理政策方面的空白,為完成北川檔案搶救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過去幾十年中,檔案保護觀念也在發生變化。檔案庫房密閉,檔案制成材料釋放出來的物質成分復雜,再加上檔案庫房中放的驅蟲滅菌藥物,檔案庫房環境以“惡劣”一詞來形容毫不過分。1994年,人事部、文化部聯合印發文件,對檔案人員接觸有毒有害物質作出“其津貼可在國家規定比例的基礎上適當高些,高出幅度,按工資構成的10%掌握”的規定,大部分省、直轄市也配套出臺了相關文件,并在一定范圍內實施。但由于多方因素,該政策停止執行。改革開放帶來了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同時也帶來了人們對更高生活品質的追求,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檔案保護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即檔案保護工作中要保護檔案材料,也要保護檔案人員。于是,綠色館庫建筑、綠色工作設備、綠色工作環境、綠色工作方式成為國家政策的要求,也成為有識之士的呼喚。
在2017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楊冬權提出了《關于為檔案館工作人員設立崗位津貼的提案》,呼吁社會關心檔案人員健康問題。2018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雷鳴強提出《關于切實加強檔案工作者身體健康保護和關愛的提案》,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迅速研究出臺檔案工作人員接觸有毒有害物質保健津貼新政策。2017年和2018年,中國檔案學會以綠色檔案館建設和檔案從業人員職業健康保護為主題召開學術研討會議,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興趣。
3.2新建改建擴建的檔案館庫大量建成
合格的檔案館庫是對檔案進行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事業建立初期,檔案庫房曾經是制約檔案事業發展的最大問題。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新建、改建、擴建了大量的檔案館庫,各級各類檔案館的檔案庫房緊張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時候,國家檔案局給呈送國務院一個報告,反映了當時檔案庫房的緊張狀況:“許多檔案館的庫房狹小擁擠,破舊不堪,難以接收和安全保管檔案?!?/p>
1989年底,國家檔案局又呈送國務院一個報告:“(全國)省、地、縣三級國家綜合檔案館共有2909個,其中70%的檔案館不符合保管檔案的要求(主要是地縣級檔案館),有一個經濟條件較好的省,126個檔案館中63個用的是舊民房、舊祠堂,條件很差。還有一個省,117個檔案館中有71個不適宜保管檔案,有的是舊房破窯洞。
檔案部門鍥而不舍的呼吁和爭取,引起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各地新建、改建和擴建了一批批檔案館庫,在1980年代后期全國掀起了改革開放后檔案館建設的高潮。據統計,1983年全國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共有面積169.9萬平方米,到了1989年,則有223.7萬平方米,增加了31.6%。新世紀開始之后,檔案部門的領導在人大、政協會議上,繼續為加強檔案館庫建設進行呼吁。2002年3月,國家檔案局原副局長、全國政協委員劉國能在九屆全國政協五次會議上有一個發言,描述了全國檔案館庫的窘況:“全國的檔案館中,其中2%的館沒有庫房,有24%的館庫是利用舊房?!薄霸谌珖?024座國家綜合檔案館中,58%的館庫是利用原有的舊房或1986年以前建的。當時國家沒有館庫‘建筑設計規范’,標準低,加上年久失修,相當一部分已經成為危房?!?/p>
“按1996年館庫《建筑設計規范》(簡稱舊規范)建的館庫占總數的38%,按新《規范》建的僅占2%。就是按新《規范》建的館庫,庫容面積也嚴重不足。他呼吁國家要加強對檔案館建設的投入。在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后,國家檔案局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向國家發改委報送了《關于實施中西部縣級檔案館建設規劃》,與建設部一起共同編制了《檔案館建設標準》,與國家發改委共同印發了《中西部地區縣級綜合檔案館建設規劃》,正式啟動中西部地區縣級檔案館建設項目。國家用10年時間投入100億元完成對2066家中西部地區縣級國家綜合檔案館的新建、改建和擴建工作截至2017年底,中央財政共計安排58個億元,支持了1301個縣級檔案館建設項目。與此同時,沒有列入國家支持計劃的各個地方,也加大檔案館建設的支持力度,新建、改建、擴建了一大批檔案館,以致繼20世紀80年代后期出現檔案館建設高潮之后,全國近些年出現了檔案館庫建設的又一個高潮。
據統計,2017年,全國各級各類檔案館共有面積949.3萬平方米,比1989年增加了324%。連續兩次檔案館建設高潮的出現,使我國檔案館落后的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先大量存在的“無庫館”“危房館”“破敗館”現象得到了根本性改變。新的檔案館庫建設吸取檔案部門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檔案館的功能日益健全,檔案保管條件日益改善,國家千百年來積累下來的檔案有了一個安全的“家”。
3.3現代化的檔案保護設備大量引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檔案事業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檔案事業建立之初,檔案保護設備極其簡陋,即便是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檔案館,也不見得能有幾件像樣的檔案保護設備。經過40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各級各類檔案館配備了檔案消毒設備、檔案修復保護設備、庫房環境控制設備、檔案消防設備以及防盜報警設備等比較齊全的檔案保護設備。
在1987年全國檔案事業基本情況統計年報中,列入統計范圍、能夠稱得上是“檔案保護設備”的設備只有空調機和 去濕機兩種。全國2488個國家綜合檔案館共有空調機884臺,3個檔案館才有1臺空調;去濕機有1671臺,平均每個檔案館不到1臺。到了2017年,可以納入全國檔案事業基本情況統計年報的檔案保護設備有集中式空調機、分敞式空調機、去濕機全國共有3333個國家綜合檔案館,共有分敞式空調機21077臺,集中式空調機組39796套,去濕機12521臺。
在檔案修復設備方面,在傳統手工修裱技藝得到繼承和發展的同時,安徽省檔案局于1997年研制了檔案修裱機,并于1999年正式進行商品化生產,其功效比手工修裱提高了10多倍。大多數檔案館都配備了各種用途的檔案修復設備和工具,其數量已經無法計數。消毒設備的變化同樣天翻地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檔案館中很少有對檔案進行消毒的設備,即使有一點消毒設備,也只能對零星檔案進行消毒,能夠對批量檔案進行消毒的設備少之又少。2017年全國國家綜合檔案館中共有消毒設備19202臺,其中有不少都是能夠對批量檔案進行消毒的大型設備。
由于庫房環境的改善,檔案消毒方法也有很大變化。20世紀八九十年代,滅菌、驅蟲、防霉需要使用的藥物。進入新世紀以后,對于人和環境有害的藥物已經很少再現于檔案庫房,甚至于以往使用的環氧乙烷、硫酞氟等有毒氣體也越來越多地被冷凍、充氮等環保方法所代替。為了確保檔案安全,檔案館中大多建設了滅火系統、監控系統和防盜報警系統。20世紀八九十年代常見的干粉滅火器已經被細水霧、氣體滅火系統所取代,鐵窗、鐵門等防盜手段已經被視頻監控系統、防盜報警系統所取代。但凡是新建、改建的檔案館,大多健全了規模不等的視頻監控系統、防盜報警系統;如果沒有建設細水霧滅火系統,就要建設七氟丙烷滅火系統,干粉滅火器僅僅是檔案館滅火系統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