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像檔案發展現狀分析
以下內容來源國家檔案局發布《全媒體環境下音像檔案的管理和創新應用研究——以上海音像資料館實踐為案例 研究報告》,編輯整理分期發布,便于大家參考、學習。
1 音像檔案保存管理的現狀分析
隨著數字網絡技術的發展與媒體融合的需要,數字化、云存儲、智能編目、版權保護、社會化分發是目前國內外許多音像檔案機構已經著手探索實踐的領域,同樣也是音像檔案保存與管理的發展趨勢。以國際電視資料協會( FIAT/IFTA)為例,該組織1977年成立,是全球音像檔案保護與利用的權威平臺。
該協會在全球擁有70多個國家近300個專業機構會員單位,BBC、NHK、CNN、CCTV、SMG等一線媒體機構均是該組織成員。目前絕大多數的FIAT成員機構都已經開展或完成了館藏音像檔案的數字化,使用媒資管理系統來進行音像檔案的內容信息管理,并用LTO或ODA等存儲設備來長期保存和備份音像檔案文件。
在近幾年圖像、語音識別技術不斷成熟的背景下,音像檔案的自動編目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范圍正在不斷擴大,很多國際同行都已經在進行自主研發或與第三方的院校、科技公司合作研發。但在實用領域,受限于投入產出和實施效果,目前還較多地采用人工編目為主、自動編目為輔的工作模式,完全使用自動化技術實現編目的場景還不是很多。
自動編目往往是針對特定的成品節目或音像出版物,通過識別圖像中的文字和聲音來實現內容描述和片段切分。對于一些珍貴素材的核心資源,基本還是需要依靠人工編目甚至知識相關領域專家的介入,進行詳細描述以便后續的檔案利用。而在云存儲領域,出于存儲成本、內容安全、使用效率等方面的考慮,目前大多數音像機構仍使用LTO或ODA的存儲來構架私有云,對是否有必要進行大規模公有云儲存大多持觀望態度。
此外,面對全媒體環境下傳播方式的變化,國外的音像機構更傾向用“以人為本”的互聯網思維去重新解讀和挖掘歷史檔案的價值,并依托先進技術來不斷優化乃至革新音像檔案的生產與管理流程,在多種平臺渠道上拓展全媒體業務,向公眾選擇性地開放部分音像檔案或為特定的用戶群體定制開發了內容推送平臺的音像機構比例正逐年提高。
而在國內,隨著本世紀初媒資管理概念的引入,十多年來以廣電媒體為代表的音像機構在檔案數字化、信息化管理與應用方面同樣取得了廣泛的實踐與發展。以上海廣播電視臺( Shanghai Media Group,以下簡稱SMG)為例,早在2002年就已針對自身的海量視聽內容開展數字化項目,搶救歷史節目資料并實現歷史音像檔案的文件化保存和信息化管理。隨著2004年后《廣播電視音像資料編目規范》等系列行業標準的頒布,國內廣電媒體實施媒資管理的目的逐漸從檔案保存轉變為開發利用,依托內容編目為節目制作提供資料檢索調用等服務。
近年來,面對全媒體時代傳播渠道與受眾視聽習慣的變化,作為傳媒核心競爭力的音像檔案,其保存與管理模式同樣也需要與時俱進,不再僅僅圍繞庫房、系統和檔案本身,而是在目前采編播存用的基礎上通過用戶數據分析,融合用戶的實際需求,通過碎片化編目加內容聚合的知識化管理來實現音像檔案與用戶間的良性循環,從而進步挖掘音像檔案的潛在價值,凸顯投資回報,為音像檔案找尋可持續發展的保存、管理與應用模式。
2 音像檔案價值評估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音像檔案評估活動已經開展了三十多年,專家學者對音像檔案評估方法進行了持續的研究,但由于我國音像檔案的價值評估主體多元,體系復雜,指標設計缺乏共通性、普遍性,目前仍處于不成熟的發展階段,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評估指標研究方面,專家學者們主要從時間維度、管理維度、效益維度、主客觀維度等,較為深入地研究了音像檔案版權價值評估理論和方法,這些成果對于深入研究音像檔案的版權價值評估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隨著媒介融合的推進以及媒體環境的變化,現有的電視音像檔案的價值評估方法仍然存在諸多不足,無法真正實現量化的應用。當前學者們已經開始普遍把電視音像檔案價值評估相關指標的權重移向節目播出后的影響力層面,比如以滿意度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同時也關注到了價值評估的具體方法應該涵蓋定性與定量及多元化的評估指標,具體指標的選定仍有局限性。具體指標的選定也逐漸反映了市場需求。但這些成果仍有局限性,對于提出的評價指標體系沒有進行實證研究并給出可操作的實施方法,研究的成果難以落地。本項目將通過對音像檔案版權價值評估體系的實證研究,目的是為音像檔案版權價值評估工作提供科學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方法。
未來電視音像檔案價值評估的硏究將朝著綜合運用各類模型的方向發展,以顧客感知價值的分析方法為主,并綜合運用成本法基本價值評估方法,通過收集海量的歷史交易數據,運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對音像檔案版權價值評估體系的實證研究,從而可以為音像檔案版權價值評估工作提供科學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方法。
3 音像檔案創新應用的現狀分析
從技術層面來看,音像檔案離不開技術的推動,隨著IT技術的日新月異,音像檔案行業跨入了大數據時代。SMG作為廣播影視的綜合文化企業,擁有的各類音像也呈現爆發性增長的態勢。
但是目前我們很多音像檔案存在信息收集不全、技術手段落后以及沒有相關的系統支持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這些珍貴內容,在全媒體環境下的二次應用,降低了信息共享和資源的利用度,甚至可能對集團的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而且SMG電視節目制作播出已全面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在上下游流程均已實現無帶化生產的情況下,節目內容的無帶化管理和應用已成箭在弦上之勢。原有的音像檔案管理系統已經漸漸無法滿足全媒體環境下對節目信息的管理要求。
要使這些寶貴的資源增值,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資產,需要在現有的技術框架上進行拓展,實現基于全媒體的音像資源融合,建設綜合服務的平臺,實現內容多元化,流程綜合化,系統創新化;需要我們以大數據的思維方式,對海量數據深入分析,挖掘數椐價值,提供產品創新;需要在全媒體環境下,進行新的工作定位,專業知識的升級,以打造符合時代要求的平臺模式。
從國內外先進電視媒體機構的應用實踐來看,音像檔案與新媒體似乎是天生的一對,海量的音像內容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有效的呈現在受眾眼前。以英國BBC為例,新媒體的戰略以網站和IPLAY為核心,結合了IPTV、網絡電視、移動手機客戶端為支撐,并通過內容合作來實現其戰略目標以及獲取經濟利益。BBC網站上集成了包括新聞、體育、天氣、廣播、歷史、自然等眾多內容,使用方便,導航清晰。同時意識到互聯網+的環境下,受眾不再是單一的信息接收者,互動溝通、反饋信息、參與體驗對網絡平臺來說越來越重要。
BBC不僅在網絡端口提供了便于用戶分享的接口,并開發了在全國范圍內讓孩子體驗制作的功能。目前它已是英國國內訪問量最大的本土內容提供網絡,也是最受信任的網站之一。此外適用于移動客戶的短視頻內容制作和多媒體制作也是BBC內容供應中的價值增值點。BBC積累的海量音像檔案在這里成為了他們區別與其他競爭者的獨特優勢。很難想象還有哪一個機構可以出品“英國各時期女裝的變化趨勢”視聽節目。
而在國內,也有類似的媒體機構采取同樣策略。2014年6月“新華社發布”客戶端正式上線。截至2016年用戶下載量突破了3300萬,客戶端集群已經覆蓋31個省區市的1200多個縣市區。針對媒體用戶推出了新媒體專線,提供多種報道形式相融合的產品。
創新運用了大數據、可視化等報道形態,并為重點用戶提供了個性化、對象化的新聞信息產品,實現了通訊社核心供稿職能向新媒體領域的拓展延伸。推出了上百個大型全媒體融合報道產品,推出了沙畫新聞、動態新聞、文圖新聞、3D新聞等一系列新型產品,總訪問量超過3億人次,產生了比較好的社會反響和較好的經濟效益,內容加創意逐步成為新華社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常態。同樣地,新華社憑借他多年來沉淀的影像、圖片、文稿等檔案資料,在內容開發的道路上邁出堅實一步,如《國家寶藏》等以音像檔案為基礎的微視頻系列風靡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