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芳教授:從西域文獻的修復尋找古紙的蹤跡
2020-05-14 16:10:47
蘭臺之家
535
應蘭臺之家的全國各地檔案伙伴要求,小融整理了張美芳教授的演講,全文僅供參考、學習,有任何問題敬請留言,有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演講相關視頻請查閱“知網在線教學服務平臺”,感謝主辦方為全國各地檔案工作者帶來的學習機會。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大量的檔案、古籍、書畫及紙質文件。由于時間的遠久,歷史的流轉,保存的不當等等原因,部分這些歷史文件出現了破損現象,有些嚴重的已經不能利用了,需要加以保護和修復。大家知道修復是一件技術活,需要有經驗的修復師,通過他的勞動,通過采用一些材料,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對破損的檔案和文獻采取修復的方法,以讓它恢復原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操作這個層面的工作以外,對于文獻本身,其實它的本體還具有一些文物的價值、遺產的價值。我們通過追蹤溯源,比如說檔案的制成材料、紙張、字跡、裝幀形式等等,這些背后都和它當時的形成的社會的文化背景等等相關。所以通過這種追蹤溯源,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歷史的文脈,同時應該在這個過程中找出一些規律性的認識,從非遺保護這個角度來說,來把這種比如說造紙的工藝、裝幀的工藝等等,傳承和保護下來,這是第一方面的意義。第二就是從修復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追蹤檔案的本體、材料的特征,比如說紙張它有哪些特性,是什么配料工藝是怎么樣的?我們才能夠找到合適的紙張來修復這些珍貴的文件。所以從這幾點來講,我們說珍貴文獻修復,其實它有兩層的含義,一個是物理上層面對它實施一些搶救的活動就是修復。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從修復過程中找到一些它的價值,遺產的這個功能等等。今天我要給大家匯報的題目是西域文獻的修復,從西域文獻的修復尋找古紙的蹤跡。西域文獻和歷史上形成的檔案,有很多的共性。一方面它可能在歷史上形成的時候,代表了社會的一個背景,同時它又是社會的各種文化活動中的原始的記錄,對這些共性都是需要遵從的。除了這以外,這些文獻它還有自己的特性,比如說地域的特性,還有時代的特性。所以今天我要從4個方面給大家介紹,有關西域文獻修復和相關修復中它的遺產的特性等問題。第1個問題是西域文件,什么是西域文件。第二是西域文獻的用紙。第三是西域文獻的修復。第四是西域文件修復用紙的選擇。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張圖片就是一件西域文書。它是出土在新疆,大家看到的這個情況是一種殘損的破件,這個殘損的破件在很多的西域文書中,它只是其中的一件,大多情況都不同。有關于西域,在地理上的這個位置分布,其實有很多的解讀。從狹義上來講,這個西域就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就今天的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東南及新疆的廣大地區。從廣義上來講,凡是通過狹義能達到的地方,包括亞洲的中西部、印度半島等地區,都屬于西域。對西域的理解,很多人認為西域通俗來講就是新疆,主要只是新疆那個地方。西域文獻是指在上述地區出土的檔案文獻,這種文獻包括政府的文書、私人的信札、契約、典籍、佛經等。主要的載體類型有紙質的、絹的、木牘的、還有樺樹皮,樺樹皮和絲織品相對來說少一點。主要出土的紙張的數量是最多的,還有一部分木頭等等。這些文獻產生于公元4世紀到10世紀,跨度比較大,600多年。在這個形成過程中,因為它比如說有公文的、有私信的,還有一些契約的,還有經文,所以它的文種特別多,有漢文、梵文、佉盧文、于闐文、龜(qiū)茲文、突厥文、猶太波斯文、藏文等等。在今天的一帶一路的創意下和絲綢之路的建設過程中,西域文獻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因為對它內容的研究,在社會上在歷史上曾經發揮的功能,還有史料,文字語言方面有很多學者在這方面做研究,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因為它的價值非常高,它涉及到國家當時的社會風貌,國際的交流合作等等。所以不光是中國的學者在研究,世界上其他的很多國家的學者也在做方面的研究。除了內容和這上面的信息,大家關注度比較高以外,其實每一件西域文書它除了內容有很高的價值,它本身也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遺產價值。所以我們說它的出土是宗教學、文物、文化遺產、檔案等等,都有很多方面的價值的體現。在歷史上西域文獻集中出土,被大家認知的有100多年的歷史。其實在很早之前,很多的西方的探險家、考古學家在印度、中亞、新疆一帶進行考古挖掘和探險活動中,在新疆一帶等等地方,發現了很多文物、書畫等等。那么在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位學者。第1位是生于匈牙利的英國人,他入了英國的國籍,叫斯坦因,他曾先后三次,在1900年到1901、1906年到1908年,1913年到1916年就最長的,實際上長達三年。分別在中亞考察,考察的地方有晉江的南疆、敦煌等地,它大規模的在和田地區,比如說安得悅、喀拉墩、熱瓦克等古代于闐和鄯善王國考察了城鎮聚落遺址、佛教寺廟、烽燧等地,在這兒挖掘出來了大量的文物,還有文書材料,曾經一次就裝箱了180多箱。第2位是日本的大谷光瑞。這個學者也曾經在1902年是1904年,1908年至1909年、1910年至1914年先后三次在中亞探險,沿著絲綢之路的南道,經過鄴城到達和田、吐魯番等地,他在三次探險中只有第3次探險記載,在這兒用了一個詞叫盜取文物,86箱。其實這三位學者他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很多文物文書,但是我們認為它是盜取,原因是什么?為什么這一個詞?主要是他們挖掘出來以后,大部分帶回了他們的國家。在吐魯番就一次就帶走了70多箱。這些文物中,最早的追溯到六朝,文物有佛、史料、文書、繪畫、雕塑、絲織品、刺繡等。第3位考古學者是法國的伯希和,他是一位叫漢學家,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懂得中文。他于1906年至1908年帶領著考察隊前往新疆的喀什等地區以及敦煌石窟進行了廣泛的考察,尤其是他在喀什地區對三個古遺址進行了挖掘,發現了非常多珍貴的文書、書畫,因為他懂中文。所以他就有甄別能力,把特別珍貴的一些文書,還有200多幅唐代的繪畫,木制品還有木活字的印模,還有其他的法器都帶走。從歷史上的這些探險家、考古學家的挖掘來看,我們的西域文書有一部分是留在國內了,還有一部分布在世界其他的國家,我們在做這一部分研究或者保護修復的時候,目前而言我們是可以開展合作的。西域文書出土以后,它是經過了很多人的手,有一部分是直接入藏到了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入藏到這種保存機構以后,它的保存情況得到了比較好的保管。但是在歷史流轉過程中,可能經過了不同人的手,像收購者、收藏者等。在流轉過程中,每個經手人他對文獻出土以后的處理、保管和采取的措施不清楚,有些還能看得出來,對這個文書是有保護作用,確實是有些處理是不當的。所以我們對這個區域文書保護修復的意義,在哪方面呢?因為更多的學者是關注文書的內容和信息。我們對它實施保護第1個意義是要保命。因為經過這么長時間,它的破損程度非常嚴重,基本上都是殘件。這樣的話如果不消除危及它生命的這些因素,西域文書今后保存的壽命老化的速度還會持續下去,所以第1點是保命。第2點,從文化遺產保護視角,文書的內容是有這樣的價值,學術研究意義。文書本體,比如說紙張,是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情況、不同的背景下,它的形成用的紙張的特征是什么?工藝是什么等等,這些需要進行梳理、挖掘,同時我們可以找出它規律性,這樣的話對傳承這種紙張工藝,對保護這些我們的遺產是非常有利的。第3點,是續命?,F在這些文書都是殘件,基本上是一片一片的殘破狀,是不能直接利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人文學者要開展原件,要開展研究,怎么利用原件是不可以的。只有經過了修復,在修復的基礎上,比如說在數字化,才能達到利用程度。所以我們第3個目的就是要讓這些殘破的文書,通過修復能達到利用的可能。第4點,西域文書同其他歷史上一些珍貴文書是一樣的。相對于其他文書而言,它的數量還是比較少的。珍貴程度很高,那么對于這些珍貴程度很高的文件進行修復,其實是非常挑戰的。對每一位修復者都是有挑戰的。因為在修復過程中這種風險,我們對于這種珍貴文件修復是不能有任何閃失的。所以在修復過程中,我們需要找到一些安全可靠的措施和方法。在這基礎上也會對珍貴文件今后歷史珍貴文件修復,提供參考和借鑒。第2個問題,給大家介紹西域文件的用紙,西域文獻在產生過程中一直使用的都是手工紙。大家知道,在歷史文件中,不同的時間,用紙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中國是手工紙的發明地。在東漢發明了紙張之后一直到唐朝,這時候大部分都是用的麻紙和皮紙等。到了宋的時候,造紙的原料不斷的開發、拓展,所以竹紙在宋的時候成為手工紙主要的一種類型。到了明清,這時候造紙的原料不斷的開發出來以后,宣紙、竹紙、皮紙,越來越多的種類的紙張都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造紙工藝都有改變或者提高。唐代的文書,我們的西域文書,它是非常有地域特點,時代特征。比如說在西域文書里頭,唐代的文書主要是麻紙和皮紙。大家看一下這兩個圖片,這就是唐代的這些文書,這個就是麻紙,這個是皮紙。我們第1張圖片給大家看的是硬黃紙,硬黃紙是二次加工紙。什么是二次加工紙?二次加工紙就是在手工紙生產出來之后,這時候在手工紙的表面要經過涂蠟、軋光、染色,還有上其他的裝飾等等,這樣形成的紙我們稱為二次加工紙。為什么要對紙張進行二次加工?二次加工紙是在漢的時候,因為當時的造紙工藝,比如說倒漿,還有紙張的纖維倒漿度不夠,紙張纖維比較粗,所以造出來的紙的紙張表面比較粗糙、不光滑、不堅挺,所以它要經過在表面的涂蠟、軋光,還有就是染黃處理。一方面是提高紙張的平整度,同時讓它表面更光滑、堅挺。這是一個用途,再有就是一個裝飾,比如說染黃處理等等,這些都是裝飾了。二次加工紙在唐朝的時候就用的很多,尤其是在佛經里頭,經文書寫過程中用的硬黃紙比較多,這種紙比較厚,顏色發黃。這種二次加工紙在歷史的其他時期也有使用,一直傳承到現在。這個過程中,像應用場景,它在歷史的文獻中有記載,就是怎樣形成的硬黃紙,我們現在也有實物,按理來說就應該很容易復原這種工藝。有人曾經按照史料的記載復原生產出來的一種硬黃紙,外形很像,但是神不像,就是形象神不像。換句話說,這種紙的工藝現在沒有多少人能夠把它呈現出來了,并且是完整的來呈現對像類似的這樣的工藝。我們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丟失了很多的工藝特點。西域文書用紙比較多的是麻紙,漢代到唐代千余年間,文獻用紙大部分都是麻紙。據不完全統計,敦煌石窟還有新疆出土的唐以前用紙中,麻紙大約占到了80%到90。我們看到的很多的書法、繪畫、還有契約等等,絕大部分都是麻紙。那什么是麻紙呢?麻紙主要是用藤和麻生產出來的紙張,也就是原材料基本上是藤和麻,我們稱它為麻紙。麻紙因為在唐代的時候官府、文人等等都在廣泛的使用。所以我們現在保存下來的很多文物、藏品麻紙的占的數量比較多。比如1969年新疆吐魯番,在唐墓中出土了三幅花鳥畫每幅長201厘米,寬141厘米,各由若干小紙粘連而成,紙張是白麻紙,紙張比較厚、表面平滑,看著就是二次加工紙。唐代的紙張耗量最大的是抄寫的公私文書、契約還有繪畫等等。在《唐六典》記載,唐代文書根據不同的功能,用不同類型的紙,行政文書用的是白麻紙,軍事文書用的是黃麻紙,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高級官員用的是五色麻紙,像詔書、敕令等,用白、青、黃等各色的圖紙,所以它的分工是根據你不同用途,只能選用不同類型的麻紙,來形成這些書或者檔案。這是西域文書的第一類用紙。第2類用紙是桑皮紙,桑皮紙結實有韌性,古代時候是稱為漢皮紙,起源于漢代,也比較早,發源于中原地,主要是以桑樹皮的原料生產的,新疆和桑皮紙是有淵源的,為什么呢?第一,在史料上記載的,田地區在唐代的時候就有方皮紙了,這種記載其實大家都有很多的爭議,但是具體哪個年代可能出土文物能夠說明一些。1908年4月,斯坦因在和田城北100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發現了桑皮紙做的賬本,上面記載著寺院在當地買紙的情況,也就是說買了多少紙,用于干什么?一是說明早在唐代的時候,桑皮紙的書畫用途已經廣為流傳了。二是說明和田一帶有桑皮造紙業了,所以都是間接的一些證明。那么為什么說桑皮紙和新疆有淵源呢?因為新疆南疆這個地方,它有大量的桑皮樹種植、原料不缺。再有一點,從現在傳承下來最完整的還是新疆南疆一帶的少數民族傳承手工桑皮紙,那么紙張怎么取代簡牘?從我們的樓蘭古城的文書,發掘出來以后就是最好的證明,敦煌長城的烽燧出土的大約公元313年的粟特人的信札,其中就是表明了粟特人最早使用中原的優質的紙張作為他們通信的材料。根據書信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粟特商人把中原的造紙帶到了樓蘭,乃至他們的故鄉撒馬爾罕,同時這些挖掘出來的文書呢?有漢語的、梵語的、于闐語等等,基本上都是佛典的抄寫。說明紙張實際上它是作為了一個很好的介質。在佛教傳播過程中,因為便于攜帶,便于運輸,所以它是一個很好的媒介,也使佛教在世界各地國內得到了傳播。唐代新疆地區的紙張的生產,不但用于文書,還用于印錢、制扇,還有生活領域,比如說有民間有用紙來包傷口的,還有用紙做鞋墊的,還起到防汗的作用。這個桑皮紙就是維吾爾族的傳統,目前在國內它也是一種作為非遺被國家認可的,在當地它有一定的生產能力,曾經在明清的時候是非常盛行,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很多著名的書畫家還是選擇桑皮紙,首選桑皮紙。但是之后桑皮紙就用的越來越少。桑皮紙制作工藝在2008年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2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桑皮紙制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這一點從傳承來講,他是基本上傳承了古法 ,但是這種傳承狀況還是令人堪憂的。為什么呢?第一,他現在的規模,第二是傳承人,還有整個社會背景,所以這種技術從間接考證是從唐代傳到現在了。蔡倫造紙術到底什么時候傳入到西域的?現在還沒有考證出來。但是能夠說明和田的桑皮紙是清代供應新疆衙門的唯一公文用紙。目前墨玉縣普恰克其鄉的布達村是和田地區現在僅剩的還使用傳統手工造紙術的村莊。村子四周因有成片的桑樹,又被稱為“桑皮紙之鄉”。托乎提?巴克老人一家,就是在這片造紙之鄉內,傳承著祖祖輩輩的手藝。但這個規模剛才我講到了,一個是規模小,再一個巴克老人家年事已高,他自己也非常擔憂,年輕人不愿意學這樣的一個手工藝,并且因為經濟的原因等等,手藝其實在傳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問題。第3個問題西域文獻修復。大家看一下這份文書,這份文書是唐代的一個寫本,唐代寫本,粟特文文書殘片,出土地為新疆和田丹丹鳥里克村。文書長19.5cm、寬17cm,字跡為墨跡,手工書寫。紙張為麻紙,較為柔軟,雙面有文字,紙張平均厚度0.243mm,含水量3%6,pH值6.84,紙張白度32.28%6。紙張表面有泥斑、殘缺、糟朽、蟲洞,但是字跡清晰可讀。為什么要做這些測試和研究?第一,我們是要找出這些紙的特性,找出這些紙的原材料我們還要做結構的分析,原材料的配比的分析等等。第一是要復原它的工藝。再者,通過分析我們為修復文書殘、殘片也找到修復用紙,所以這部分的測試是修復前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那么紙張表面有泥斑、殘缺、蟲洞等等。從現在表面看,歷史上曾經有為了除掉這個斑,比如說這一塊,他就用了毛刷狠刷。這塊已經透亮了,出現了毛的情況。所以有背透現象出現。所以對于這樣出土的文獻,由于當時人處理的方法不一樣,有的是不規范的,所以對文書本身帶來了人為的破壞。第二,這些文書修復要遵循哪些原則?第1就是要保持原貌,保持原貌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我們的文書,發黃了,我們在修復過程中不能讓它變白。第2個原則是最小干預,在文書修復過程中是我們其實是和保持原貌是相輔相成的。在這里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比如說用的漿糊盡可能稀一點,盡可能用天然的原材料,不要帶化學藥品的。同時我們堅決摒棄了過去整件托表的做法,因為這種殘片文書都成片扎狀了。過去很多修復工作中,采用了托表的技術就是在文書的背面托整張的紙,通過漿糊來把整張紙托在文書的背面,以此達到加固文書的作用。那么托表作業完成以后,文書能夠從用這個層面上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它由此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其實就是干預的。因為使用了漿糊同時對所有殘片和有洞的地方,有裂紋的地方都在后面加了紙張,加了紙張、漿糊等等,都是對文書本身一種干預的行為。第三是最大程度的延長文獻的壽命。不管我們采取的是去除隱患的措施,還是延長壽命的措施,不管采取種方法,重要的就是要保證它能通過這次修復能夠盡可能的延長它的壽命,保證能夠利用。對于這三個原則,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其他文獻或者珍貴的文物修復中間幾個原則。那么針對這樣的一個殘片的文書,我們在修的過程中要有哪些過程?一部分是消除隱患的操作。比如說清潔,去酸等等,這些都是要把表面和內部殘留的一些隱患因子給它除掉,這樣的話就會杜絕他今后繼續惡化的情況。另一方面是修補、加固等等技術,使文書盡可能恢復到原貌。比如說平整、紙張強度有比較大的提高等等。在這里頭涉及到了很多的技術,我們大致的給大家把這些技術列出來了,并且有一個先后的順序,比如說有除塵、殺蟲、消毒、去酸、展平、修補、鑲接、壓平、裁邊、存放等等。在這里頭并不是所有的文書都要實施所有的步驟,但有些比如說像殺蟲、消毒,這可能所有的文書都要實施這兩步,因為在進行保存、流轉、保管過程中,文書內部可能有一些蟲卵,還有一些霉斑等等,我們需要對它進行整體的消殺。有了這一步以后,我們再根據文書本身的狀況,比如說它的酸化程度是否嚴重?是否需要進行去酸?一般的情況下,PH值小于6.2,我們才會對它進行實施去酸。再一個展平,對大部分的目前的文書。因為它出土以后,經過很多人手,并對它進行部分的比如說展平、壓平等等處理。但展平的這個程度,壓平的處理是不太規范的,有的地方可能平整程度高一點,有的地方還是非常皺。還有一部分文書目前完全是出土的狀態,還沒有完全整理。所以對于展平、還有除塵、修補、鑲接這幾個流程。在大多數出土的文物中,都是主要的一些修復工作。那么在技術流程中有挑戰性的,比如說鑲接,這個技術可能就需要一些技法,還有一些責任心等等這方面。所以對于我們的流程是不是就完全是按照這個順序進行?也不是完全是這樣的。但是大致的程序是這樣的,在文書修復過程,有些環節可能是會合二為一的,有些事單獨一步就解決的。但總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希望就是能夠一步解決的,不要多步實時修復。為什么呢?你每次多一步流程,讓文書多遇一次水實際上就是對它干預,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有一定的風險。所以我們能夠少步驟解決的,盡可能不要多步驟解決。同時要把核心的問題抓住,對于殘片殘損非常嚴重的,我們能夠用鑲接、修補等等的這些方法,就不要用更多的漿糊。最后是存放。因為存放包括裝具、庫房等等,在歷史上不同的館藏或者私人收藏,他對文書的裝具是沒有太多的要求,或者沒有采取更嚴格的、規范的管理。所以像文書這樣不規整,同時在不同的流轉過程中,用了很多的不同的人員,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來包裝文書。那么對于這些非常珍貴的歷史文書,用什么樣的裝具呢?其實現在這個做法還有討論也是沒有統一規定。比如說有用檔案盒的有用檔案袋,還有用自己制作的手工紙袋子等。把文書破片修補后,裝在冊頁里頭,等等各種類型都有。但是不管采用哪些方法,我們的裝具要保證更有利于文書的長期保存。我們所使用的材料和形式都需要滿足有利于文書長期保存這一要求,包括我們的庫房的管理等等。西域文書修復中影響修復質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最重要的可能還是人員的技術水平、責任心和經驗。在對這些珍貴的歷史文書,能夠參與修復的。普通人員可能對一般的文書的修復、檔案的修復,可能經歷了很多,但是對這些歷史上非常珍貴的文書,有唐代的文書,可能這個見的也少,參與的也少。那么這樣的話我們就需要在文書修復的過程中一定要找曾經有過這方面經歷,或者說有這方面技術的人員,責任心強的修復人員來修復。第二是方法和材料。因為西域文書他有圖的文字,構成的紙張,有不同的類型,但是字跡基本上是沒有出退化、退變的等等這樣問題。所以我們在選擇的材料方面和方法方面,盡可能要遵循修復的三大原則。再有技術路線和方案的制定,對于每一件文書,我們都應該有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不能說所有的文書都必須經過統一的流程、依據的方法,沒有這樣的。一般來講我們都需要針對每件文書,因為它的殘破程度和內容的形式等等都不太一樣,所以我們要分門別類的制定技術路線和方案。最后要在修復過程中加強技術管理,創造這個標準的修復條件。在文書修復過程中對我們來講,包括對其他珍貴的歷史文書,因為它的破損程度很高,最為挑戰的就是剛才我講到了4個因素,其實最為挑戰的是要找到相同、相近的古紙。大家想一想,唐代的文書能保存下來已經不容易了,你再找到相同的紙或相近的紙,那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所以我們要從現有的手工紙張中間,要找到能夠修復文書的修復用紙,怎么找呢?其中一種辦法,因為這個文書是出土新疆,所以我們再到新疆的和田去尋找古法的桑皮紙或麻紙。按照我們的要求,去生產出來這種古紙,就有可能達到相近比較方便的一個途徑。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首先要對我們自己的文書本身的性能,要做有效的測試了解,提出這個要求,比如說我要到新疆和田去找古紙,我們提出的功能需求一定要精準。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前提條件下,因為唐代的文書是麻紙和各種皮紙形成的,所以我們建議也是類似于其他的珍貴的歷史文書,最好選擇和這種歷史文書原材料相同的、配比相近的一些手工紙。西域文書修復的時候,建議還是選擇麻紙和各種皮紙。同時要對這些修復紙張的顏色,還有染色做舊進行處理。另外這個西域文書本身的厚度各不一樣。我們選擇修復用紙的時候,盡可能選擇比它薄一點的紙、顏色淡一點的紙,這樣的話盡可能在修的過程中保證和原件相同或者相似。對于兩面有字的西域文書,應選擇透明度高的手工紙上進行加固,所以這也是一種比較挑戰的一個工作。對輔助用紙可以選用高麗紙、麻紙等等??傊痪湓?,我們選擇紙張,就在修復過程中選用的修復用紙、輔助用紙、盡可能都是手工紙。第三,西域文獻修復用紙的選擇。第1點,西域文書、歷史文書修復過程中,要滿足或者說盡可能高質量的修復破損西域文書,一定要找到適合的紙,就是剛才我說的一個挑戰性工作。怎么樣才能找到適合的紙,就要對修復用紙的適用性,比如說它的老化速度,它的物理性能,我們的文書已經經歷了歷史的幾百年的考驗,新紙直接拿來用合不合適等等,這種適用性的研究都是一些基礎性的工作,但是必須要開展的。第二是定制修復用紙,也就是我剛才講到的,對于每一件珍貴的歷史文書,它形成的時候有時代的背景,每個時代比如宋的時候,他是用的竹紙,我們就盡可能選擇同樣的竹紙來修復。定制修復用紙就有一點好處,它的針對性更強,匹配度更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復原一些紙張的造紙工藝,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是一個摸索的過程,但是我們可以有意義的在古紙的復原工藝方面做一些探索。第三,是修復用紙老化的處理。因為是新紙不能直接用在我們的這個文書修復上。第四要注重個性化修復紙的匹配,就是每一件文書,它的功能不一樣,是契約,還是信函,還是公文的文書等等,它的功能不一樣。當時選用的紙張也有差異,所以我們對于這些個性化,不同的文書要選用不同的紙張來進行修復。最后我們再回過頭來給大家總結一下西域文書修復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這個事項。西域文獻,這個詞是比較大的。文獻包括比如說文書、典籍,還有書籍、書畫等等都在內。我們今天主要是討論的是西域文書,所以西域文獻在歷史上形成的種類也比較多,時間比較遠久,它能保存下來。實際上是由于比如地理的分布比較遙遠,還有氣候特點,新疆比較干燥,還有社會環境的因素,比如說戰亂、戰爭等等,那么還有宗教的因素,導致這些珍貴的文件保存下來了。比如說內地或者說中原地方,可能很多文物、文獻都遭到了各種各樣的磨難,在西域這樣一片土地上我們保存下來這些歷史的文物。所以歷史上多次的考古挖掘,發現了大量的西域文獻,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部分遺產,這一部分文獻,隨著今后的考古不斷的挖掘,可能會數量更多,種類也會更多。所以對我們來說,我們可能會從中又發現新的史料,這是第1點。第2點西域文獻形成用紙有時代特征,還有地域特征。在那個地方,比如說明清的時候,內陸開始用宣紙、竹紙,但是在西域公文還是用的麻紙和桑皮紙,所以它有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而對于紙張在西域的起源、發展,其實還是一個不太清晰的脈絡。他是怎么傳到新疆和田等地方的,怎么樣發展?在發展過程中有怎么樣的演變和應用等等,還需要深入的研究與考證。最后一點是西域文獻破損都非常嚴重基本上是殘件,修復用紙的選擇、修復技術的確定,對延長西域文書的壽命起著至關重要作用。所以我們一看到殘損的狀況,不要迅速的啟動修復的工作。其實前面的基礎工作,或者說基礎的研究也非常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但能夠挖掘出來它的歷史的信息和背景,以及當時反映了社會狀況等等,同時也能找出來一些和文書本身相關的知識或者工藝等等。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方面是為了修復找到合適的紙,同時我們也可以從這一段西域文書的用紙,這一點復原到它歷史上產生的變化等等。